科大研發多款智能醫療器械 引領醫療創新
2025年4月10日

2025年4月10日,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副教授申亞京及其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三款突破性的智能醫療器械,涵蓋診療監測、手術輔助及術後復康,旨在解決當前醫療過程中的挑戰,提升醫療效率。
這三款器械包括全球最小的多功能手術機器人、AI手部觸覺交互系統PhyTac以及居家肺部功能檢測儀。這些創新技術結合了人工智能和機械人技術,將大幅改善醫療服務的質量。
主要研發成果
- 全球最小多功能手術機器人:
直徑僅0.95毫米,能夠在微創手術中執行精準導航、取樣及藥物傳送等功能。
- AI手部觸覺交互系統PhyTac:
此裝置設有368個感應單元,能夠準確反映手部的發力點,幫助醫生快速監測患者的康復進程,同時結合VR技
術設計遊戲,促進復健。
- 居家肺部功能檢測儀:
重量輕於智能手機,方便患者在家隨時進行肺部功能測試,並透過雲端數據平台實時傳輸結果,讓醫生遠程監控病情。
申教授表示,這些技術的研發不僅是醫療器械的創新,更是對醫療流程的改進,旨在提高診斷和治療的效率。團隊正積極與公私營機構合作,推動這些項目的臨床應用,期待在未來對醫療行業產生更大的影響。
這三款器械包括全球最小的多功能手術機器人、AI手部觸覺交互系統PhyTac以及居家肺部功能檢測儀。這些創新技術結合了人工智能和機械人技術,將大幅改善醫療服務的質量。
主要研發成果
- 全球最小多功能手術機器人:
直徑僅0.95毫米,能夠在微創手術中執行精準導航、取樣及藥物傳送等功能。
- AI手部觸覺交互系統PhyTac:
此裝置設有368個感應單元,能夠準確反映手部的發力點,幫助醫生快速監測患者的康復進程,同時結合VR技
術設計遊戲,促進復健。
- 居家肺部功能檢測儀:
重量輕於智能手機,方便患者在家隨時進行肺部功能測試,並透過雲端數據平台實時傳輸結果,讓醫生遠程監控病情。
申教授表示,這些技術的研發不僅是醫療器械的創新,更是對醫療流程的改進,旨在提高診斷和治療的效率。團隊正積極與公私營機構合作,推動這些項目的臨床應用,期待在未來對醫療行業產生更大的影響。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劉達泉華人腦衰退疾病科研中心 針對年齡相關腦部疾病
2025年4月8日